產業與地產如何結合
產業與地產如何結合?這個話題并非延續地產和產業過度脫離導致“產業空心化、地產泡沫化”的老生常談,而是希望探討一下實體企業應該如何以地產來承載自身的產業。
在房地產的黃金階段,很多實體企業都禁不住房地產暴利的誘惑,紛紛打出“產業+地產”的組合旗號。這種原始逐利的投機性做法直到現在依然很有市場,甚至根本談不上“結合”,頂多是“烏合”罷了。
這種類型中,最典型的案例當屬史玉柱當年的巨人集團,在這位商業天才的構想中,將產業的現金流與地產的高利潤相結合,不僅能夠挽救巨人的危機,甚至可以搭建一個穩固的商業模式。史玉柱用保健品的現金流輸入巨人大廈,然后以巨人大廈賣樓花來輸血整個巨人集團,可惜最終功虧一簣,整個集團一朝傾覆。
不同于這種簡單粗暴的組合方式,很多有想法的企業希望能夠將產業的思維與地產開發相結合,達到“1+1>2”的效果。例如海爾地產的盧鏗就旗幟鮮明地提出地產要向制造業學習,并將海爾集團的日清、OEC、自主經營體等管理思想“復刻”到房地產管理上;另外一個努力者是中集集團,得益于發展集裝箱產業時形成的標準化思維,中集率先在中國引入模塊化建筑的概念,使建筑模塊在工廠完成生產制造,并運輸到現場,進行安裝連接形成完整的建筑結構,比如曾經轟動一時的集裝箱房屋。
這種產業思維與地產實踐的結合雖然有所進步,遺憾的是最終仍然是傳統的房地產開發,僅僅在生產流程和管理上運用了產業的思維。我們甚至看到,海爾地產和中集集團在房地產開發業務中有諸多轉變工業用地性質的痕跡,這仍然不是一個產業與地產結合的長效優化模式。也正因此,除了海爾和中集外,類似海信地產、格力地產、雅戈爾地產等也都很難在產品和品牌影響力方面有實質性的突破。
隨著土地監管的日益嚴格,這條道路的艱難已經顯露無遺,“擦邊球”的高手們也都開始思索產業與地產結合的全新模式。
值得一提的是,海爾集團張瑞敏的構想一直不是單純地做房地產開發,而是實實在在將地產作為海爾集團的承載體,整合整個集團的產業鏈,如通過地產集成家電、家具、衛浴、櫥柜等產品,包括近年來所打造的“云社區”概念。但從實施效果來看,似乎并不是十分理想,所謂的資源整合調配以及協同效應遠不像構想中那么順理成章。
其實,國內并不乏將產業與地產深度結合的先進案例。比如臺灣藍天電腦集團的百腦匯、東軟集團的大連軟件園,也包括目前富士康王國所鋪設的“工業+地產+商貿物流+電子商務”這種龐雜的動態鏈條雛形,都可算是產業與地產完美結合而沒有淪為單純的房地產開發的典型。
在這些案例中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這些運營者為自己準備好了強大的資源整合與調度能力、清晰的發展框架思路,在他們手中,所謂的“去地產化”并未剝離掉地產,是將地產作為產業的承載者,而非打著產品旗號的漁利者,他們從整體上跳開了傳統房地產開發的思維,用產業思維去說話做事。
這些當然是如今如火如荼的產業園區運營者以及希望闖入產業地產領域的“野蠻人”們值得借鑒和深思的。隨著行業利潤的不斷稀釋,隨著城市、土地、資本、人口紅利的逐漸弱化,當房地產不再是一枝獨秀的財富工具,而變成更踏實的實際經濟服務工具的時候,我們有理由相信,能夠率先摸索出產業和地產完美結合的領頭羊,將是下一個經濟時代的主宰者。
(中國房地產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