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新型城鎮化“新什么、怎么新”
――訪全國人大代表,安徽省住房城鄉建設廳黨組書記、廳長李明
本報記者 卜建民 姚繼冬
當前,關于城鎮化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各方面已經達成了共識。但是,城鎮化是一把雙刃劍,處理不好,還有可能引發諸多問題。為此,本報記者專門采訪了全國人大代表,安徽省住房城鄉建設廳黨組書記、廳長李明。
李明說,為了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需要在“新”字上做文章,解決好“新什么、怎么新”的問題。最近,圍繞如何推進新型城鎮化,安徽省住房城鄉建設廳進行了一些思考,希望通過實踐,探索出一條適合中部地區的可行路徑。
李明說,“新什么”是安徽省新型城鎮化的內涵。當前,安徽省城鎮化仍處于快速發展階段,發展速度快于全國平均水平。經努力,2017年全省城鎮化率將達到55%,2020年接近60%,2030年達到70%。但是,全省城鎮化發展又面臨著人口異地城鎮化、分區差異明顯、中心城市能級不足等問題。因此,安徽省新型城鎮化的“新”主要體現在以下5個方面:一是堅持以人為本。新型城鎮化必須以人的城鎮化為核心,以提高城鎮化質量為關鍵,以造福人民為目的,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突出人文關懷,提升公共服務,促進社會和諧穩定,著力改變“重物輕人”現象。二是堅持分類發展。安徽省是一個具有開放地理空間和多元地域文化的省份,地區發展具有顯著的差異性。分類發展就是堅持皖北、皖中、沿江、皖南和皖西的分區發展,實施城市組群、中心城市、縣城、鎮分類指導,形成城鎮化各具特色、多元統籌、競相發展的局面。三是堅持產城一體。以產業帶動就業、以就業吸引人口、以人口集聚帶動發展是城鎮化的本源意義。產城一體、宜業宜居就是園區發展和城市建設要統籌協調,既不能工業圍城,也不能產城分離,而是要實現工業化與城鎮化相互促進,合理配置產業、居住、公共服務、生態環境等各類用地,提升城市集聚產業、吸納人口的能力。四是堅持綠色生態。尊重自然環境和自然規律,強化生態保護,促進土地和水等能源的節約集約使用,積極探索在生態文明引導下的城鎮發展模式,建立符合生態保護要求的空間管制制度。鼓勵綠色發展,倡導綠色生活方式,改善人居環境,實現城市發展從注重外延擴張向集約高效轉變。五是堅持彰顯特色。新型城鎮化一方面要堅持傳承優秀文化,保護歷史文化遺產,塑造地方特色;另一方面要強調結合自然環境和建設條件,建設山水田園城市,彰顯城鎮徽風皖韻魅力,實現城鎮化從“千城一面”向更加注重傳承優秀文化、凸顯城市特色轉變。
李明說,“怎么新”是安徽省新型城鎮化的實施路徑。一是構建全省新型城鎮化重點發展區。選擇重點地區率先推進城鎮化加快發展,是引領區域城鎮化水平穩步提升的有效途徑,也是國內外先發地區城鎮化建設的普遍規律。為此,安徽省將合肥都市圈、蕪馬都市圈及沿江城市帶、沿淮城鎮帶組成的“雙核兩帶”地區,構建成為安徽省新型城鎮化的重點發展區,并以此融入“長三角”、對接“中四角”、銜接“中原經濟區”。“雙核”是指合肥都市圈和蕪馬都市圈,“兩帶”是指沿江城市帶和沿淮城鎮帶。2011年,該重點發展區集聚了全省65.7%的人口,創造了80.3%的GDP,城鎮化水平接近全國平均水平。重點加快該重點發展區新型城鎮化發展,對于提升安徽省城鎮化水平具有決定性作用。其中,合肥都市圈把合肥打造成為全國有較大影響力的區域性特大城市,實施都市圈一體化戰略。蕪馬都市圈加快推進蕪馬同城化、統一規劃、跨江聯動。沿江城市帶依托長江黃金水道,區域聯動、優勢互補、跨江發展、齊頭并進,建設城鎮密集地區。沿淮城鎮帶利用沿淮的水資源優勢和淮河退堤提供的建設用地優勢,解決皖北城鎮化發展的水資源短缺及耕地保護這兩個關鍵問題,探索集約、安全、生態的農業地區新型城鎮化發展模式。二是以城市組群發展提升城市能級。安徽省的中心城市總體規模不大、能級不足,發展速度和質量有待提高。蕪馬地區、銅池(樅)地區、蚌淮(南)地區、宿淮(北)地區的城市空間聯系緊密度極高,具有組群式城市發展的條件。因此,構建銅池(樅)、蚌淮(南)、宿淮(北)3個城市組群,相當于在全省又布局了3個特大的具有區域競爭力的中心城市。到2030年,城鎮人口規??蛇_300萬 500萬人,以城市組群發展彌補城市能級不足,加快推進區域城鎮化進程。三是著力分類發展縣城。縣城具有城鎮化成本低、服務區域穩定、農村轉移人口認同感強等諸多優勢,通過分類發展縣城,形成一批中小城市,帶動縣域經濟發展。
安徽省的縣城大致分成3類:第一類是大城市周邊的衛星城市,這些縣城應作為中心城市的一個組團,與中心城市統一規劃、一體化發展。第二類是縣級中等城市,這些縣城人口總數大,現人口在10萬人以上,具備一定產業基礎和發展條件,應按照中等城市的目標進行規劃和建設。第三類是特色小城市,這些縣城在自然生態、歷史文化、產業發展方面具有一定特色,應發揮其自身優勢,彰顯城市特色。四是引導鄉鎮科學發展。全省鄉鎮按照特色產業型、交通樞紐型、歷史文化型和人口聚集型進行分類發展。其中,對常住人口兩萬人以上且規劃常住人口5萬人以上的建制鎮,按照小城市標準進行規劃、建設、引導和扶持;對鼓勵發展的鎮,堅持因地制宜,注重規劃引導,將其建成產業特色明顯、基礎設施配套、服務功能完善、人居環境良好的中心鎮;其他鄉鎮則以服務“三農”為主,打造成“美好鄉村”的標桿。
李明對新型城鎮化發展提出了3點建議:一是構建城鎮化發展融資平臺。加強國家政策性銀行參與新型城鎮化發展的力度,放大資金撬動作用,降低城鎮化建設的融資成本,尤其是支持縣域金融的綜合改革,放寬對縣級政府融資平臺的貸款準入,放開縣級政府融資平臺債券發行。二是深化建設用地管理方法。在滿足基本農田和耕地保有總量不變的前提下,放寬建設用地管理的省級權限,探索農村轉移人口“帶地進城”的可行路徑,探索有利于引導人口遷移和土地集約利用的建設用地指標調劑利用機制。三是開展住房保障制度改革試點。進一步完善保障性住房和住房公積金制度,探索建立科學合理的城鎮住房保障制度,著力解決城鎮中低收入家庭和農村轉移人口的基本住房問題。
(中國建設報)